中國鈦工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1956年國家把鈦當作戰略金屬列入了12年發展規劃,1958年在撫順鋁廠實現了海綿鈦工業試驗,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海綿鈦生產車間,60至70年代,在國家統一規劃下,先后建設了以遵義鈦廠為代表的10余家海綿鈦生產企業,建設了以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為代表的數家鈦材加工企業。
1980年前后,我國海綿鈦產量達到2800噸。然而,由于鈦材高價位限制了鈦的推廣和應用,鈦加工材的產量僅為200噸左右,致使我國鈦工業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于1982年7月成立了跨部委的全國鈦應用推廣領導小組,專門協調鈦工業的發展事宜,促成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國鈦工業快速平穩發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國鈦工業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鈦產品質量存在缺陷。
鈦產品質量不足大體上表現在海綿鈦質量較低和高品質海綿鈦生產比例較小兩個方面。
數據顯示,我國零級海綿鈦的生產比例是40%,日本和俄羅斯生產零級海綿鈦的比例是70%;2009年遵義鈦廠生產的“95”海綿鈦產量是1000噸左右,占其生產總量的8%至10%,俄羅斯生產“95”海綿鈦的比例是30%至40%;我國還不能批量生產“90”海綿鈦,俄羅斯生產“90”海綿鈦的比例是20%至30%,由此可見,我國高品質海綿鈦生產比例之小。
鈦加工材質量存在缺陷。從航空業反饋回來的信息來看,我國鈦加工材主要問題是批次不穩定、表面有缺陷,質量有偏差。
其次,鈦產品的部分品種有重大缺項。
近年來,國際上海洋石油開采使用大型鈦擠壓管材的趨勢也比較明顯,但我國目前還不能生產大型擠壓型材和管材。2008年我國還進口鈦加工材6000噸,其中進口鈦焊管3322噸,進口鈦薄板約1000噸。這是因為我國的鈦產品品種單一,部分產品無法生產。
我國大多鈦產品和項目都是跟蹤國外,自主創新的產品很少。比如,體育休閑領域的鈦用量非常大,國外在項鏈等休閑日用品上的鈦應用也非;钴S,而我國則是來料加工或逐步跟蹤國外;我國合金材料的品種比較多,但是缺乏對某種新材料比較系統的研究。換言之,我國對新合金系統的自主研究與應用數據的積累還不夠,這是一個系統的差距。
除了鈦產品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外,鈦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海綿鈦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海綿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對環境的影響主要為氯化尾氣,破碎系統粉塵及生產裝置無組織排放對環境空氣的影響。由于廢氣中的主要污染物均為有毒有害氣體,一旦超標排放就會對周圍環境空氣、土壤造成影響。海綿鈦生產產生的廢水主要為含酸廢水,若不進行處理,將對水環境造成污染。
另外,我國的鈦工業目前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記者在寶雞采訪時發現,寶雞鈦加工企業產品還處于低端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寥寥無幾。一些小型的民營企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這樣就造成一些項目重復上馬、產能過剩的局面。以鈦熔煉為例,經過3年的快速增長,寶雞民營鈦工業的熔煉能力達到年產鈦及鈦合金錠3至5萬噸的生產能力。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需求不足產能過剩,部分熔煉企業設備關停,部分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全年的鈦錠生產量僅為熔煉能力的30%至40%。作為主管部門,寶雞市工信局多次深入鈦加工企業進行調研,對民營鈦加工企業進行引導,促使鈦熔煉領域向大型化高科技方向發展。
綜觀中國鈦工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中國鈦工業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中國鈦工業產業升級刻不容緩。